沈金忠:让“深山奇食”走出深山 代代传承

10-28 16:43  

中国利川网讯 记者 于艳芳 实习生 丁允 王茜 通讯员 刘甜

柏杨豆干,是利川的一种地方特色菜肴,因其产于利川市柏杨坝镇而得名。明清时期,柏杨豆干被当地官员列为朝廷贡品,深受朝廷皇族们的喜爱,康熙皇帝还给柏杨豆干亲笔题赐“深山奇食”金匾。而沈金忠老人就是这深山奇食——柏杨豆干生产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沈金忠在游浆

小豆干的大学问

柏杨镇地处鄂渝边界,又是古盐道重镇,川盐济楚所形成巨大客流让数百年来柏杨镇兴盛不衰。沈金忠的祖辈就是柏杨镇开饭馆的生意人,自制的沈氏豆干是餐馆最畅销的小菜之一。豆干分薄豆干和胖豆干两种,吃法多样,可做下酒菜、小炒、干烧、下汤。到了沈金忠的父辈,沈氏豆干已非常有名气,古盐道的兴旺也为豆干的推广提供了条件,成为沿途客商和挑夫们的必备菜肴。其餐馆也被当地人笑称为二排餐馆,意思就是每次去吃饭都要等一个排的人。

餐馆能那么红火,跟沈老做豆干绝技分不开,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但这句民间俗语对于柏杨豆干并不适用。沈金忠的祖辈和当地的许多懂行的老人做豆腐都不用石膏及其他任何化学品,只用当地的龙洞湾泉水和若干种天然香料为原料,经过选豆、浸泡、水洗、碾磨、过滤、烧煮、游浆、包扎、压榨、五香水浸泡、烘烤、密封等十几道手工工序加工,做出的豆干色泽晶莹剔透,豆香浓郁,绵软中还有一股子嚼劲。

五香水浸泡

从小闻着豆香长大,沈金忠继承了父辈的豆干手艺但却并没有子承父业,他14岁就开始学缝纫,而后开起了缝纫店、服装店。不过逢年过节,他都会亲自选豆,三更起,五更熬,用自己独特的祖传工艺和香料配方,辅以龙洞湾富硒山泉水,推制出色香味全的豆干供亲朋好友享用。

深山奇食出深山

90年代初,三省边界贸易展销会在利川召开,集中展示各地名优农副产品,沈金忠带着柏杨豆干参展。在交易会上,柏杨豆干以其薄如纸片、色如柠檬、细如鸡肝、光泽如绸缎、香有余味的优势,受到许多外省客人的欢迎,大家纷纷表示要买点回去,但都因无法保存而放弃了,“你们的这个豆干真的只是深山奇食,只能在深山带不出山门……”听着一位外地客商的话,沈金忠被触动了,如何让祖辈的手艺发扬光大,让这深山奇食走出深山,事后他开始琢磨起这件事情。

晾干

当时,沈金忠的裁缝铺经营的有声有色,在那个年代,他已经有了十几万元的存款。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沈金忠不顾别人异样的眼光,来到了武汉寻求豆干的保鲜设备,最终他花费12万元买了真空包装机,在家潜心研究豆干保鲜技术。在历经一年多的不断尝试后,沈金忠的豆干保鲜技术日趋成熟。

1997年,沈金忠成立了一家小型豆干制作销售公司,走公司+农户的道路。创立初期,一年销售逾30万,多在利川周边地区销售。随后的几年,沈金忠尝试独自背着豆干在武汉、山东、北京等地推广,但因为手工豆干售价要高于当地同类豆制食品,沈金忠几次外出推销都无功而返。

2002年,沈金忠的小儿子沈强从部队转业回家,从父亲手上接过企业,决定先从州内市场做起,打响名号,再向外扩张。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柏杨豆干在周内市场分额不断扩大,企业年销售额突破百万。

2003年初,该企业成功申请到好吃婆商标,后又被评为中国食品安全信用品牌。经过几年不断扩大规模,企业整体搬迁到柏杨坝村6组的新厂房,产品也成功走出深山打入武汉、北京等市场。

烘烤

民间技艺的守望与传承

事实上,在很久以前,柏杨镇这种手工制作豆干的工艺,很多家庭都会。当时,除了沈氏,集镇上豆干制作有名的家族还有罗氏、刘氏和聂氏。后来刘氏家族搬离了柏杨,聂家也放弃了这门营生。80年代,面对来势凶猛的工业化,柏杨豆干复杂的工艺和劳动密集强度大的特点,让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推制豆干,这一传统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作为一项民间技艺和特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柏杨豆干只是在小范围传播和传承,甚至一度萧条到只有几户人家做豆干买卖,但沈氏一家人却一直坚守着。

“犹唱龙船闻豆香,我们柏杨镇的人,从小就是唱着龙船调吃着柏杨豆干长大的,对柏杨豆干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我做柏杨豆干不只是为了生意,更是为了传承这个祖辈的技艺。”沈金忠老人说道。

包装

近几年,沈记好吃婆豆干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年销售额逾千万的企业,但沈金忠老人始终要求工厂保持手工制作和机械生产两种产品格局,坚持原产地生产,不用石膏等化学物质做豆干。除了手把手教会自己的儿子沈强,他还招收了十几名学徒,把技艺教给他们。现在,随着柏杨豆干的名气不断扩大,愿意学习这项技艺和制作柏杨豆干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1年,柏杨豆干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沈金忠被评为柏杨豆干生产技艺省级代表性传称人。他说:“我今年64岁了,做了一辈子的柏杨豆干,看着这个技艺能发扬光大,走出大山,我觉得很欣慰,再辛苦也值得,如今,我希望能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传承馆,让柏杨豆干这个深山奇食不仅能走出深山,而且能代代传承。”

相关阅读